《老人与海鸥》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5-07-07 17:30:10
《老人与海鸥》的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人与海鸥》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老人与海鸥》的教学反思1

《老人与海鸥》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从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老人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受伤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

教学中我围绕“老人对海鸥的关爱”“海鸥对老人的依恋”两条主线,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进行文章内容概括练习的同时,着重学习“老人对海鸥的关爱”这个部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通过研读细节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开课伊始,我让学生用一个词、一个字或者一句话概括读完课文后的感受。有的说,感动,有的说感受到一种亲情,一种爱。听到各种不同的感受,我知道学生至少已经爱上了这篇课文。于是我顺势问道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很快学生抓住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的关键词,三个“褪色”。通过讨论,学生明白这是一位执着勤俭节约的老人。当然我并没有就此罢休,让学生想像老人还有什么褪色,学生说;帽子褪色了,鞋子褪色了……我话锋一转,那十多年来,老人的什么没有褪色呢?学生说对海鸥的精神品质没有褪色,我知道这个答案不准确,但我并没有及时纠正。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老人()海鸥。”这道填空题。让学生在研读文本的第一部分之后给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学生通过研读在括号里填上了“舍不得、眷恋、顾恋、依恋”等词语。学生通过对以上细节中关键词的研读已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与和谐。

以关键句为教学线索让学生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开课后,当学生找到三个“褪色”之后,我便问学生老人的布衣,蓝布包,塑料袋为什么会褪色呢?很快学生找出课文第十二自然段“十多年来,每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给海鸥送餐”这一句作为其答案。于是在研读老人死后海鸥的表现时我始终围绕这一连接全文的主线进行教学。

当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细节的研读过后,我再一次问道,十多年了,老人的布衣褪色了,蓝布包褪色了,塑料袋褪色了,可能解放鞋也褪色了,但什么没褪色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老人对海鸥的爱,海鸥对老人的爱永不褪色。

《老人与海鸥》的教学反思2

课前仔细读了读教材,我们集体备课组也经过了仔细的讨论,因此准备是充分的,但是,事与愿违的时刻总是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今天的课堂,我很失望。

昨天晚自习学生自学了生字词,课堂中先检查了生字词的自学情况。然后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的表现就不积极,除了几只小手举起来了,其他学生纹丝不动。但是教学任务在几个学生的配合下还算完成的。接着,找出文中描写老人和海鸥关系的一句话,这时出现了两种情况,学生坐在座位动眼不动手,在我的几番催促下他们才勉强拿起了笔,但是我也看出来了,他们只是在画句子而已,画的并不太准确。

今天上的是第一节课,是学生精神最为充沛的时刻,学生为什么会这样的表现呢?我有点不太明白,但是课堂上容不了太多的其他思想,于是我继续投入课堂中。

紧接着,我让学生自学课文中的老人对海鸥像亲人的部分,让学生找出让自己感动的片段,然后写下自己的体会。由于我在布置任务前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谈话,此时学生的表现还算积极。

学生自学了大概15分钟,开始交流学习的时候,课堂又出现了沉闷的气氛。这课啊,真够压抑的!我的情绪在几番打击下,也有点坚持不下去了。幸好,没过多长时间就下课了。

课间我调整了情绪然后精神饱满开始上第二堂课。第二堂课的时候,学生依然没有多大的兴趣。他们只是在我的“威逼利诱”下回答问题的,并不是心甘情愿主动举手。

课后我想是不是我对学生的要求高了,希望我的课堂中学生能踊跃发言。不过换种思维想想,学生既然会谈了,读懂了,老师又有何用呢?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口若悬河只是我的善良愿望,本就不善言辞的农村学生,既然不会说,那就让他们写,我们也不该强求所有的学生都能滔滔不绝,毕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当外交家,能够与他人顺利交往就可以了;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当作家,他们能用语言表达日常需要表达的就可以了。读书本就有一种意境,

不可言传,我们教师是不是应该允许这样的意境的存在呢?身为老师,有的时候真觉得悲哀。

《老人与海鸥》的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第一,充分的让学生读。语文教学要“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第二,合作中互助提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尝试析疑、评价、研讨、感悟,够接受知识的更新、学习方法的辅导,同时尝试做简单的学习汇报,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能力训练的过程。

第三,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课文学完后进行创编献给海鸥老人的碑文。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发展情况设计的课文练习。特别拓展延伸阅读,贯穿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超文本阅读,这也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分层教学的需要而精心设计的。

失败之处: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首先是对学情把握不足。新班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不熟悉,胆怯害羞不敢发言;不能领会教师的教学要求,所以课堂气氛沉闷。

其次,教学时间把握不准,前松后紧,导致拓展延伸不到位。

最后,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急于求成,有以教师思考代替学生思考的现象,过于强求教学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应该以学定教!

《老人与海鸥》的教学反思4

上完《老人与海鸥》一课,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仅仅因为文中那感天动地的场面,更重要的是在我教学时的处处得失,让我不停的咀嚼着,回味着。

本文属精读课文,需两到三课时才可完成教学目标。如何将如此大容量的文章浓缩于短暂的四十分钟,又要将文中丰富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出来,实在是蛮伤脑筋的事情。何况一篇课文四人同时执教,同课异构需尽量避免雷同,所以我在备课之初着实考虑了许久,到底应如何另辟蹊径,发扬自身的教学风格呢?

众寻资源无数,风格各异的教学设计比比皆是,大同小异的教案也随处可见,真是千个师傅万个法,同行们虽是殊途同归,但却要看这路谁走的最精彩。上课前我学习了很多资料,观摩了很多课例,甚至将语文新课标也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好好武装了一下自己的头脑,走在新课程理念的大道上,我相信我不会走错。

< ……此处隐藏8970个字……的、碎的。

师:为什么要把饼干弄成丁?说明了什么?

生:老人细心。

(评析:引导学生在读中注意咀嚼语言文字,品味蕴含在重点词句中的深刻含义,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换词、画词理解等方法将语文知识转化为理解与应用的技能,使语文阅读实践活动行之有效。)

五、巧用课外资源,对比中体会“爱”

师:是啊,在老人去世以后,他的塑料袋里还装着许多这样“饼干丁”。在饼干的背后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老人当时的工资收入只有308元,而当时的饼干是4.5元一斤,老人为海鸥要么几十斤这样的饼干。老人会抽烟,但他购买的仅仅是0.3元一包的香烟。(师随机板书:308元、4.5元、0.3元)

(生有点惊讶,感到震撼)

师: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生: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生:把海鸥的生活看得比自己重要。

师:这位老人是怎样的一位老人?

生:慈祥……

师:在写老人的时候,文中几次用到“褪色”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生:老人的生活十分简朴。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课程资源整合利用,教师把主人公背后的故事引入课堂,为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作了很好的铺垫。)

六、配乐朗读,深入体会“爱”

1、师配乐范读。

2、生配乐朗读。

(评析:通过画面与音乐的渲染,师生在其中感动着,在读中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七、观看视频,想象写话,课外拓展,升华“爱”

1、观看老人喂海鸥的视频。

师:这是老人在喂海鸥时的情景。看到此情此景,相信在这幅画面的背后一定还有许多老人与海鸥相处的幸福画面。下面请同学们用几句话写一写那些老人与海鸥幸福相处的情景。

2、出示本文作者博客的一段话。

师:这是本文作者在博客中写下的一段话。想了解更多关于老人与海鸥的故事,请同学们登录作者的博客了解更多。

(评析:有了课文学习的基础,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深入的体会,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可谓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拓展了思维,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听课反思:

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非常强调把语文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是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教师在针对长课文教学的取舍,以及切入点上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刻的认识与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在这样的教学环境浸润下,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语文教学还具有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维、实践能力的使命。如果我们每堂课通过恰当取舍,做到引导学生领悟文意、挖掘内涵、训练语感、自主积累,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是鲜活而富于个性又不是灵动的,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智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老人与海鸥》的教学反思10

这篇课文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可以说是以“言”表“情”的。课文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昵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教学这部分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答案,然后全班交流,老师小结,最后让学生有声有色地齐读,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使他们真切的感受到老人与海鸥的那份和谐快乐,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课文的后半部分,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感人画面,我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描写海鸥动作的词句去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尤其第四句“当人们最后不等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向炸了锅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张着嘴鸣叫,翅膀扑的那样近,以至于收照片的人下意识的缩紧了身体,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这里,我注意了品字,紧紧抓住两次“扑”。“扑”改成“飞”让学生议,可以看出海鸥对老人依依不舍,悲痛欲绝,对老人的离去难舍难分。

分析完课文后,当学生们深深地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时,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人鸥情深何忍别!但老人终究要离世,只留下那一群的海鸥在空中悲鸣、哭泣。此时此刻,假如你是一只悲伤的海鸥,你想对去了天堂的老人说些什么?请写一两句话。”这样的处理做到了植根文本,超越文本。纵观全文,这节课教学准备充分,教学环节清晰,学生掌握了教学重点,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通过关键词、关键字教学,突破了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不足之处是课堂上没有注意让学生个别读,齐读的形式多了,学生读的次数还是少了点,以后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读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读更深的感悟文章的感情。

《老人与海鸥》的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教这篇课文,为了提高效率,我设想就是围绕两大问题开展教学:1、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老人爱海鸥?2、老人死后,发生了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教学的方法是让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基本流程如下:默读课文——画出句子(能体现老人爱海鸥的句子)——写体会(批注)——小组讨论——汇报(全班交流)——师生点评。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展开想象,丰富文本内容,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如在品味描写老人的外貌描写的句子中抓住三个“褪了色”体会老人的无私,适时让学生补充课前查找的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故事;抓住“背已经驼了”体会老人年纪很大,但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十多年来,一到冬天每天坚持步行二十余里给海鸥喂食(因为工资不多,全节省下给海鸥买饼干——无私,对海鸥就像对自己的儿女。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都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有了第一部分的铺垫,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就显得水到渠成,因为学生已经知道如何品味词句,理解情感了。

这节课带给我最深的一点感受是只要大胆放手,有方法的指导,学生就能学得轻松,并且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为他们自己也能找到答案,这是一件快乐的事!

《《老人与海鸥》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