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说课稿

时间:2025-06-24 11:47:55
母亲的恩情说课稿

母亲的恩情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母亲的恩情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母亲的恩情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九课《母亲的恩情》。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展示说课。

一、说教材

《母亲的恩情》是借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演绎而成的一个故事。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表达了母亲的无私和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本篇文章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优美,是篇对学生进行体贴、孝敬父母及关心他人教育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在以上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二年级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文包诗”形式的课文的一般学法,即通过诵读故事理解古诗的内容。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三、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借助音乐、图片等辅助手段,让学生进入情境,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从而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同时,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并让孩子在简单而富有诗意的情境中积淀一份情感,收获一份思考,化为一种行动。

四、说教学过程

这一课时,我以“情”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动情、品情、续情”三个步骤来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动情—情感朗读

指导学生深情朗读诗歌,奠定情感基础。

二、品情—用文本感染学生心灵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在集体交流时,出示相关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悟,进而理解古诗。

1、当学生说到“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衣服”这句话时,引导学生抓住“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等关键词,结合插图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即将出远门的儿子那种疼爱和牵挂之情。

引出相关诗句(前四句)。

2、接着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在交流后出示: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让学生体会孟郊和母亲依依惜别的情境,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情感的感悟。

3、学习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太阳对小草的恩情,进而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一步领悟到母亲对孩子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

三、续情—用实践影响学生行为

好的练习有助于巩固和强化所学的知识,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份爱心卡,并写上想对妈妈说的话。该作业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母亲的恩情!

母亲

深夜缝衣

清晨送儿孟郊

铭记在心

我的说课到处结束,谢谢大家。

母亲的恩情说课稿2

《母亲的恩情》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第4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景。表现了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同时,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根据大纲对本册教材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同时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为本篇课文的第二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采用了平台互动式这种EEPO新型课型方式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根据本课的关键要素及其所要达到的目标,我共设计了以下三个平台,来完成本课关键要素的目标:

1、平台1:学文引诗,理解课文内容。

2、平台2:朗读理解,尝试背诵古诗。

3:平台3:情感迁移,感悟父母恩情。

第二课时的教学是本课书的重点。我在教学中适当将要素组合方式的方法融合在平台互动方式中,利用小组、团队等组织形式,利用多媒体、学习卡等工具,采用教师精讲、点讲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手段,进行梯度形态的、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以实现准确、有趣、系统、多维地多次强化关键教学要素。下面,我就来说说这三个平台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平台1:学文引诗,理解课文内容。

1、用复习旧知导入法,复习词语、课文主要内容导入新课。

2、多媒体出示古诗《游子吟》,让学生朗诵古诗,利用设疑导入法,问学生:“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写成的吗?我们学完课文就知道了。”来导入课文的学习。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并提出自学要求:儿子要出远门了,母亲是怎么做,怎么想,怎么说的。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4、学生交流四人小组自学情况,体会儿子临行前母亲所做的和所想的,并指导重点朗读母亲说的话,并且提问:为什么孟郊的眼睛会湿润了?学生会回答,是因为孟郊被母亲对自己那种深深的爱所感动了。同时指导学生找出这两个自然段表现的是古诗的第一、二两句。这样,通过学生小组自学和教师在学生学生交流自学情况时候的适当点拨,让学生感受到了父母对子女深深的关怀之情。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二点,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

5、教师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学生思考:孟郊在路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该段是课文的重点段,以教师精讲为主。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学生问题的回答,让学生知道孟郊触景生情,由生机勃勃的小草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联想到慈爱的母亲给自己的关怀,并且懂得,小草不忘太阳的恩情,儿女又怎能忘记母亲的恩情呢?同时,学生也在教师指导下,找出这个自然段表现的是古诗的第三句。

到此时,第一个平台就算搭建成功了。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一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对目标二当中的情感目标,也有所感悟。第一个平台,利用了小组等形式,用教师精讲和点讲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手段,用多个向度搭建而成。

二、平台2: ……此处隐藏8907个字……,画出对应的解释?在集体交流时,我会出示相关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悟,进而理解古诗。

1、当学生说到“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这句话时”,引导学生抓住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等关键词,结合插图展开想象,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描述。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即将出远门的儿子那种疼爱和牵挂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相关诗句,学生自然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同时课件出示这句诗,以加深学生对诗句的印象。

2、接着,我引导学生来读第二自然段,在交流后出示“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孟郊听了不住的点头。小朋友们,孟郊与母亲依依惜别时说了些什么?他为什么一句话都没说?”。

3、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太阳对小草的恩情,进而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一步领悟到母亲对孩子恩重如山,情深似海。

三、续情———用实践影响学生行为

好的练习有助于巩固和强化所学的知识,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己在爱心卡片上完成作业“我爱妈妈”,让学生在生活中升华和延续对妈妈的爱。该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这样的板书清晰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母亲的恩情!

母亲的恩情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说的是《母亲的恩情》,这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创作诗的具体情境,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表达了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当我与文本有了“亲密接触”,朴实的话语,简单地情节,真挚的感情使我的心在一次次地颤动,一句句浸满情与爱的字符波动了我心中那根叫“亲情”地弦。这真是训练学生朗读,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课文还配备了3幅插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

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了家人的宠爱,却又容易把这份父母的爱当成理所当然,今天这种来自解读文本的冲动告诉我:要让孩子在简单而富有诗意的情境中积淀一份情感,收获一份思考,化作一种行动。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3.理解〈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古诗激趣,初读感知,识写生字”这三个环节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由于我班平时古诗积累挺多,上课一开始我出示〈游子吟〉,请学生配乐或读或背诵,激趣引入新课并板书。接着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充分朗读,并在自评互评这种“自主、合作”的氛围中指导读准字音,如“孟、缝、铭、永”都是后鼻音,指导读好长句,如“母亲的恩情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等,达到初读的目标。最后留10分左右时间指导学生自主识字,在本课种我将指导书写“恩、补、针、根、抚、摸”,其中重点指导“补”。提醒“衣”字旁和“视”字旁得异同,引导观察两个点的布局,从而匀称美观地书写。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这一课时主要通过“音乐激趣,品读悟情,课外延伸,识写生字”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动情——用音乐拨动学生心弦

课前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镜头中白发苍苍,身体佝偻的母亲,衬着深情的演唱,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上课一开始出示孟母头像揭示课题。指导学生深情朗读,奠定情感基础。

二、品情——用文本感染学生心灵

出示〈游子吟〉,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设疑:这首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3自然段,圈画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交流让自己感动的原因。

在集体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指导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进而理解古诗。

1.如:当学生说到“夜深了,母亲……着。”这一句。引导学生抓住“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结合插图展开想象,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对即将出远门的儿子的疼爱与牵挂之情,此时,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学生感受就更深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相关诗句,学生自然想到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2.接着我引读第二自然段,在交流后出示: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让学生读后说说从这话中读出了什么?体会母亲的担心、不舍。再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评价指导,使学生读好这句话。这时让学生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我想应该比较容易了。再抓住“又多了几根白发”,引导学生看图想象,说说孟郊看到母亲头上的白发,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结合前文边读边想,体会孟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孟郊和母亲依依惜别的情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情感的感悟,同时也进行了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3.第三自然段中“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句话我估计学生很难理解。为此,我是这样处理的:学生自由读悟这一段后,引导看图说说小草长得怎样?学生肯定会说“旺盛、碧绿”等,这时再回到文中找找词语,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生机勃勃”然后我设问:是谁让小草长的生机勃勃的?在学生回答中板画:太阳。我又反问:如果没有太阳呢?在这对比问答中使学生体会到太阳对小草的恩情,(板书)而这份恩情小草是报答不完的。由此理解“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再抓住“抚摸”“注视”“心里想”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明白母亲对孩子的恩情就如太阳对小草的恩情。(板书)。这形象的板书让学生更感性的理解了他们之间得关系,进而明白小草不忘太阳的恩情,儿女又怎能忘记母亲的恩情呢?这时告诉学生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后指导学生读好段末的反问句和感叹句,再次体会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报答之意。在理解诗意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做一回孟郊,对着母亲深情得吟诵全诗,把孟郊对母亲地感激之情,报答之意表现出来。

三、续情——用实践影响学生行为

在学生体会了母亲对孟郊深深的疼爱之情及孟郊的报答母恩之心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母亲关心自己的事情,再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实践作业,送给妈妈一片爱。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升华、延续热爱母亲的情感。

四、识写生字,探究入微

本课我将指导学生识写“报、迟、寸、永”。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重点指导“永”。提醒书写笔顺,及第三笔得壁画。

以上说课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将随时进行调整。

《母亲的恩情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